汨罗融媒体讯(记者 甘芳芳 林子坤)11月4日,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副所长、郭沫若纪念馆馆长郭平英,与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纪念馆馆长胡婷一同到访汨罗。在汨罗市政协原主席彭千红的陪同下,他们开启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寻访之旅。
楹联前的时空对话
“集芙蓉以为裳,又树蕙之百亩;帅云霓而来御,将往观乎四荒。”屈子祠中厅悬挂的这副集联,出自郭沫若之手。
驻足于屈原雕塑旁,郭平英轻声介绍:“这副楹联由我父亲郭沫若创作,由母亲于立群书写。”她的讲述将时光带回到1978年。
郭平英(中)在父亲郭沫若所作楹联前合影留念
那一年,汨罗文化馆致信郭沫若,邀请他为即将翻修的屈子祠题字。当时郭沫若因病体弱,难以执笔,便回信询问是否可由妻子于立群代为书写。征得同意后,这副从《离骚》中采撷文句而成的楹联,终于落笔成真。
四十七年过去,楹联依然静静悬挂在巍峨的屈原像旁。字里行间,不仅是书法与文学的融合,更承载着郭沫若对屈原赤诚的敬意——这份敬意,贯穿了他的一生。
郭沫若的屈子情缘
郭沫若与屈原之间的精神共鸣,早在1920年便已萌发。他的第一部诗集《女神》中,《湘累》一诗将屈原的殉道之痛与民族苦难相联结,为“五四”时代注入悲怆而激昂的力量。1935年,他出版《屈原研究》,以扎实考据回应历史质疑,确立了屈原的文学与历史地位。
1942年在重庆,郭沫若仅用十天时间,创作出五幕历史剧《屈原》。剧中《雷电颂》的独白如惊雷破空,连演17天22场,场场爆满。周恩来称赞该剧为“民族危亡时的精神号角”。1953年,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,他在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推动屈原与哥白尼、拉伯雷、何塞·马蒂一同被列为“世界四大文化名人”,使屈原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。
遗迹中的传承印记
当天下午,郭平英一行来到屈原墓。她细致询问墓区历次修缮保护的情况,随后亲手为墓冢清扫整理。静默片刻,她向着这座承载千年追思的陵墓深深鞠躬,将缅怀之情融于庄重的仪行之中。
“屈原墓自唐代以来,始终受到民间的敬护与守候。这份珍重,让我深切感受到汨罗人民对屈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之心。”郭平英感慨道。
郭平英(中)拜谒屈原墓
离开屈原墓,众人步入屈子文化园,先后参观屈子祠、屈原碑林与屈子书院,在殿宇与石刻之间,感受屈原文脉的绵延流淌。
行程将至尾声,回望这一日的文化行迹,郭平英动情说道:“屈原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。我们既受其文学滋养,也蒙其精神感召——那是一份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。”
一审:张 咪
二审:游 岚
三审:杨剑波
责编:游岚
来源:汨罗市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时政新闻眼丨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日,习近平出席多场活动蕴含哪些深意
习近平致电祝贺瓦塔拉当选连任科特迪瓦总统
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(11月3日—11月9日)
《习近平经济思想概论》出版发行
好评中国丨传统文化“接地气”,传承发展“有底气”
好评中国|把最遥远的美好,拆解成踏实的每一步 ——致敬为热土记录的我们
好评中国丨全运之火耀湾区 同心之舞绘华章
涉“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网络环境问题”举报邮箱开通——今日辟谣(2025年11月10日)
下载APP
分享到